渤海湾的“绿能谷”

渤海湾的“绿能谷”

发布日期:[2024-01-17] 来源:杏彩体育注册

  海浪轻拍,从岸边延伸至浅海的蝶形码头舒展双“翅”,码头上的卸料臂高高扬起。平整开阔的岸边,园区内规划有序,6座白色或灰色的巨大储罐拔地而起。国家管网集团龙口南山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就位于此处。

  这是我国在建规划顶级规模的LNG接收站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目前已实现卸料臂、低温蝶阀全系列尺寸等主要工艺设备全部国产化,并实现多个“国内首次”“国际首创”,包括国内首个22万立方米半地下坐地式LNG储罐、首个22万立方米坐地式LNG储罐等。

  “最高、最优”“首个、首次”的背后,突破了哪些关键技术,蕴含着怎样的创新密码?记者近日采访了项目有关负责人。

  “这4座白色的是一期工程的1号至4号储罐,已完成中交验收;另外2座灰色的是5号、6号储罐,罐体外部尚未涂刷,眼下正在进行内罐壁板安装。”国家管网集团龙口南山LNG接收站项目部党委书记、总经理王飞向记者介绍,这6个庞然大物直径长93.4米,高60.4米,相当于20层楼高。容积均为22万立方米,换算下来,内部可叠放3架C919大飞机。

  根据规划,一期工程除了建设6座22万立方米的储罐外,还建设1座可停靠26.6万立方米LNG运输船的专用泊位。一期工程规模为年周转量500万吨,每天可气化外输4000万立方米天然气。自2020年5月开工以来,其建设进度已达89.01%。

  液化天然气是一种经济环保、安全可靠的绿色能源。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国内市场对天然气的需求慢慢的变大。在北方,天然气供应面临较大缺口。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天然气供应,满足民生需求,迫在眉睫。

  龙口南山LNG接收站项目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级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工程,也是2022年全国天然气储气设施重点工程、国家环渤海地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在我国的LNG接收站项目中,该项目是占地面积最大的,近1500亩;规划规模也是最大的,年周转量可达2000万吨,共规划有20座LNG储罐和4座LNG运输船泊位。

  巨大的规模、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项目基本具备了建设北方天然气储备中心的条件。

  该项目投产后,气态外输可覆盖广大华北地区,辐射东北亚市场;可通过山东省天然气主干线实现应急调峰、冬季保供,成为山东省天然气供应辅助中心;具有船舶返装功能,可建成北方LNG船舶加注中心和北方国内LNG转运中心。

  “建成投产后,该项目将通过配套外输管道与区域主干管网联通,与位于河南省濮阳市的文23储气库相连,进口液化天然气与国内天然气资源协调互补,提高区域供应保障能力。”王飞说,其中,一期工程每年可为渤海地区供应天然气逾70亿立方米,大约可供5000万户居民使用1年。

  “L”“N”“G”恰好也是“绿能谷”的拼音首字母,王飞介绍,该项目所在地正在围绕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打造“绿能谷”。将为广大华北地区提供更多清洁能源。

  液化天然气具有低温特性,从运输到储存,都需要在零下162摄氏度的条件下,遇热就会迅速气化。一座座储罐,就像是一个个超级“大冰箱”,为维持液化天然气的低温状态提供坚实保障。

  从运输船到经过管线进入储罐,卸料臂是液化天然气的必经之路。因此,卸料臂也要经受零下162摄氏度的超低温考验。

  提起一期工程的5台卸料臂,项目小组成员满脸自豪——全部是国产的!其核心部件在国内首次实现100%国产化。目前,这5台卸料臂已完成整体常温性能测试、低温性能测试,其低温旋转接头、紧急脱离装置、快速连接装置三大核心部件完成型式试验,具备快速对接、紧急脱离、自动关闭等复杂功能。

  说来简单做来难。“以低温旋转接头为例,既要做到在低温状态下能够360度旋转,又要做到高度密封不泄漏。旋转需要空隙,有空隙的话怎么保证密封性?材质的选择、结构的设计都面临巨大挑战。”王飞说,符合标准要求的低温旋转接头,需要在低温模拟工况下经过40万次旋转和测漏试验。

  卸料臂还实现了国际国内“双突破”:在国内首次开发出适用于卸料臂紧急脱离的低温双球阀,能使紧急脱离装置在5至10秒内紧急关掉切断阀,并使船舶与卸料臂2秒内分离;在国际上首创基于多轴联动、自主规划路径的运动控制算法和视觉识别、北斗定位的岸船自动对接技术。

  王飞重点介绍了岸船自动对接技术:“以往岸船对接需要登上外国运输船来操作,非常麻烦。这一技术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而且白天、晚上都能实现自动对接,并自动锁紧、自动固定,确保不泄漏。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这5台卸料臂仅用6天就完成了吊装,大大少于常规时间。是设计的优化,使得它更轻便,更易于安装和日常维护,及维修、拆卸。

  液化天然气的关键工艺设备长期被国外垄断,供货期长且后期维保费用高。由于国内相关产业起步较晚,生产厂商不多,经验较少,研发乏力。

  该项目一期工程积极构建LNG设备国产化科研创新平台,包括卸料臂在内,实现低温蝶阀全系列尺寸等关键工艺设备全部国产化应用。

  由于液化天然气的超低温特性,低温阀门材料及其加工制造要求十分严格。液化天然气升温气化时,体积会膨胀约600倍。既要耐低温,又要耐高压、耐高压差……这对相关低温阀门产品的综合力学性能、密封性能都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

  该项目实现了全系列尺寸国产低温蝶阀在我国LNG接收站行业的首次工业化应用。其中,46寸大口径三偏心超低温蝶阀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且密封性能优于国外产品。

  以“氮氧化物排放最低”为目标,创新技术优化浸没燃烧式气化器功能,使氮氧化物排放量比原来降低近一半;首次应用国内设计压力最大的开架式气化器,进一步提升长距离气化外输能力,更加适应北方冬季低温海水工况,更加节能、减碳;还有低压压缩机、槽车装车橇……一期工程建设中,工艺设备国产化率达91%,节省投资约2.24亿元。

  “从码头靠岸的卸料臂,到罐内泵、再冷凝器、高压泵,再到气化器、压缩机,主要工艺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这在十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王飞说,当年我国建设LNG接收站只能依赖进口设备,而现在不仅实现了质的突破,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在一期工程建设前期,复杂的基岩条件对储罐建设提出了挑战。这里的地面,一半是由填海造地而成,一半是开山而成。根据不一样的区域基岩面的深浅,建设人员采用了不同的储罐建设方式。其中1号到4号储罐,采用了群桩式的桩基,运用了高桩承台结构。

  5号储罐所在位置的基岩面为中风化甚至强风化程度,如果采用传统方式,将面临基坑支护结构失稳、滑移等风险。项目团队创新实施半地下式+电伴热方案,将储罐的一部分埋进地下,利用周围土层的约束来提高其抗震性和安全性。因此,从外观上看,5号储罐比其他几个“伙伴”矮一些。这是国内首次应用半地下坐地式结构建设22万立方米LNG储罐。

  6号储罐所在位置是开山而成,基岩面浅,地质条件良好,便让它直接“坐”在地上,采用坐地式结构。较之传统的高桩承台结构,这一结构抗震能力更好,而且工期更短、造价更低。

  LNG储罐共分三层:混凝土外结构层、中间保温层和由9Ni钢壁板焊接而成的内罐层。9Ni钢壁板的焊接技术,是整座储罐建造的关键技术,其工艺水平直接决定储罐的使用寿命。

  环缝焊接约占内罐9Ni钢壁板焊接工作量的80%。纵焊缝以往业内常用人工焊接,缺点较多,质量难以控制。该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全自动TT焊接技术,一举攻克了窄坡口侧壁熔合不良、横焊位置焊缝成型难以控制等多项技术难题,焊缝成型美观、余高控制良好,且具有烟尘少、能耗低、作业强度低等优势,焊接一次合格率达99.8%以上且质量达到Ⅰ级。

  创新技术的应用,攻克了项目建设中一个个难题。数字化、智能化的助力,带来了提质、降本、增效。

  在储罐穹顶气顶升数字化监测与控制中心内,工作人员紧盯电脑屏幕,实时发出指令。

  气顶升是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建造过程中难度最大、工艺最复杂、风险最高的工序之一。储罐的穹顶,是一个直径88米,高度约12米,重达850吨的半球形钢结构。这么重的穹顶,要通过压缩空气的方式,把它从地面送到15层楼高的储罐顶部,如何保证它平稳升起?

  “我们运用数字化系统对储罐气顶升的过程做全面监控,观察其平稳度和速度,大幅度的提升了安全性。”王飞说。

  从建设伊始,该项目就着力于打造国内智能化水平最高的LNG接收站,坚持科技数字化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一期工程开发搭建了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信息化软件系统,涉及安全、设备、生产、能源、巡检、仓储、定位等7个方面应用系统。

  ——LNG接收站智慧运营。结合库存信息、管存信息、管输能力等数据,智能化管理平台统筹规划来船、外输安排,动态平衡接收站“收—发—存”状态,为优化供应链提供相关依据,辅助生产运行决策。

  ——机器人智能巡检。通过巡检机器人搭载双视云台及智能传感设备,采集重点区域、重要设备的数据,经后台分析后,以弹窗、数据、图表等形式呈现巡检结果。

  项目部党委着力打造“红色工地”党建品牌,形成了建筑设计企业牵头、参建单位共同参与的党建工作格局,在工程建设中,各方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党员亮出身份,每次遇到难题都冲锋在前、带头攻坚,持续推动建设国产化水平最高、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优质工程。

  正如项目部党委副书记姜波所说,正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以员为骨干的建设团队,在远离繁华都市的地方,常年驻守工地,不断攻坚克难,带着高度的责任感,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服务行业发展,这一个项目才能干成、干好。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诚邀合作伙伴。

  “你们近期报送的案件存在未注明提取人和提取时间等问题……”近日,山东省广饶县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工作人员在审核广饶街道纪检监察工委所...[详细]

  打造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启动仪式11月26日在济南举行。该中心将立足山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高标准、高起点打造集国际传播平台、外宣内容生...[详细]

  本报北京11月26日讯记者赵婕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日前,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组织开展2023年“...[详细]

  ◎李万平开栏的话近年来,我国区域创新发展速度加快,区域创新增长极不断涌现,创新体系的能效明显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详细]

  近日,有机会观看了戏曲电影《铁门关》。当在刑场上听到母亲因悲痛在家悬梁自尽,他还要不要继续坚持对侄子的刀斩……随着叙事的展开和唱腔...[详细]

  沙窝没有了,沙丘也没有了。清朝中期,黄河多次决堤,引发下游诸多内河相继成灾,我们村子北面的沟盘河也因此成了一片汪洋。虽然土地沙化严...[详细]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详细]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动态监测 形成“一户一条救助链”...[详细]

  今年以来,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以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美德信用建设,创新积分转移机制。按照“积分转移、信用共...[详细]

  作为沂蒙精神哺育成长起来的革命老区大学,临沂大学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作为历史使命,不断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创新民间传统文化...[详细]

  近日,在山东泰安东平湖湿地,摄影爱好者亓勇拍到17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枕鹤,它们身形修长,时而觅食休憩,时而凌空飞舞,优雅的身姿...[详细]

  本报驻山东记者苏锐11月16日,山东省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几位身着粗布衣裳的演员正在上演“战地医院”主题节目。沂南县所...[详细]

  本报驻海南记者陈关超11月19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视域下丘濬研究研讨会在海南海口举行。来自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详细]

  观众被《我本是高山》感动落泪!致敬张桂梅校长,想为山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习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第二批主题教育工作事项

  高端智库看山东丨山东省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傅智端: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 走好科教融汇育人路